經常有家長很焦慮這樣的問題: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,回家不會寫作業。久而累計,別的孩子早已學會100內的簡單運算,自家孩子卻連基本的圖形都認識不全。
很多家長苦惱著應該怎么辦。說實話,要想解決這個問題,首先要關注一個原因:孩子學習的動力。
具體應該怎么做,我咨詢了園內所有資深的老師,認真閱讀,一定能夠有所收獲!
孩子不想學,總覺得學習這些沒有用。
不少孩子都會有這種情況,一旦拿起課本,臉上立馬變得黯淡無光,仿佛要父母揚鞭三尺或絞盡腦汁想出各種獎勵方法,才肯去讀書寫字,完成作業。
時至今日,依然能夠看見很多家長苦口婆心地勸導孩子:好好學習,將來才能有高學歷,找到一份好工作。
可為什么這些激勵只能暫時讓孩子去學習,而無法產生長久的驅動力?
因為孩子沒有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。
碰到不會的題目就逃避,尋求家長的幫助;碰到性子急的父母,就干脆幫孩子完成了作業;碰到甩手不管的家長,就干脆不完成作業。
孩子如何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?
孩子向小朋友介紹茶道六君子
之前有位農民工朋友的孩子考上北京大學的事情刷了屏,而他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斷地讓孩子獲得成就感。
農民工朋友沒有上過學,沒有什么文化。每天孩子下課后,他就請孩子給自己上課,教自己在課上學習的內容。
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,他也在一旁,有不明白的就問孩子,如果孩子也弄不明白,就讓孩子做記錄,第二天讓孩子問老師。
這樣一來一往,孩子既當學生,又當“先生”。學習的勁頭越來越足,不僅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,同時還能不斷地自己激勵自己,要認真聽課,回家好給父親講課!
一個人只有當學習或工作取得成就,獲得成就感的時候,大腦就會產生興奮感,繼而對學習或工作更感興趣。大人如此,孩子更是如此。
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“成就感”?
1.不要以“強者”的身份教育孩子,適當扮演“弱者”。
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,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都會把孩子當做“弱者”,把大人當做“強者”。而要想孩子獲得成就感,首先就要轉換角色。
“這個字我不會讀,你能不能教我怎么讀?”
“這個圖形這樣畫對不對,不對的話你教我怎么畫好不好?”
“咦,這道題目我也不會,你明天要好好聽課,回來告訴我這道問題的答案哦!”
當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,當孩子感受到原來上學上學是有任務在身的(教給父母),孩子自然會產生內在驅動力。
適當扮演弱者吧,那是把當強者的選擇權交給孩子!
2.讓孩子戒除依賴心理
孩子天生有依賴心理,而父母也時常扮演著被依賴者的角色。
老師布置家庭作業,孩子們都會心中想著回家有爸爸媽媽輔導功課,不認真聽課也沒有關系,明天也能準時上交。
課堂手工課要學習剪紙,可是手腳尚未鍛煉靈敏的他們,卻很難自主地握好剪刀,剪出圖形。這時候他們開始產生依賴心理,要尋找老師的幫助。
大人固然能做好事情,可大人的代做往往卻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。
所以不管面臨的困難有多大,大人們不要先急著動手幫孩子解決了困難,而是在心里掂量著,這件事孩子能不能完成,如果可以,先鼓勵他們自主完成任務。
老師們的方法不是先幫助他們剪紙,而是讓班級中率先完成剪紙的孩子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,然后請她分享剪紙方法,鼓勵其他孩子動手操作。
當孩子看到同齡孩子能夠完成任務的時候,他們心里就相當于吃下一個激勵丸,小朋友可以做到,自己也可以做到!
是啊,教育最失敗的不是做得不好,哪怕不好,都有第二次第三次機會能夠讓自己做好。
最失敗的是,還沒做之前就打退堂鼓,這就叫做自我放棄,這會永遠讓自己失去進步的空間和潛力!
明天開始又要迎來深圳的大晴天了,早晚溫度較低,還是要請家長早晚給孩子多添一件衣物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