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金谷?華夏鴻儒國學夏令營】
為什么要培養孩子讀詩,讀詩有什么作用?相信我們和孩子共賦古詩詞的20天里能給您一個答案!
俱往矣,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!
在今年的《中國詩詞大會》上,董卿引用毛主席這句話,把它獻給所有熱愛中國古詩詞的選手們,稱贊他們為未來的希望。
而這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一舉奪得詩詞大會桂冠的16歲才女武亦姝。
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環節中,主題字是“月”字,她說出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。
雖被提示詩句重復,然而卻不慌不亂,微笑吟誦出《詩經》里《七月》的名句: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一句詩里包含四個“月”字。
是啊,16歲的她,擁有著至少2000首古詩詞的儲備量。著實讓眾人驚嘆不已。
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在哪?為何能讓武亦姝如此癡迷地愛上古詩詞。
在一次采訪的過程中,武亦姝說,“她并不是純粹靠死記硬背的詩詞復讀機,而是發自內心真正熱愛中國古詩詞,古詩詞里有太多“現代人完全給不了的感覺”。
陸游一句“我與貍奴不出門”就能讓她喜笑顏開,仿佛看到了那個天氣不好就不出門,在家摸貓的陸游,贊嘆“多么可愛的一個人!”
她也愛蘇軾,感覺讀東坡詞能讓人有好心情,蘇軾可以根據人生境遇調整心態,不知不覺中,這種豁達的人生觀也讓她有勇氣笑對各種挑戰。”
難怪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會對她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:“詩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她心里去的。
武亦姝的謙遜不是裝出來的,而是有詩意在她心中,她站在那里氣定神閑的樣子,詩意就出來了,這就是所謂的‘腹有詩書氣自華’。”
而在百人團挑戰賽里,一位13歲的女生侯尤雯,同樣因詩詞的美好氣質,成為眾人欣喜和贊嘆的對象。
她說,“自己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,因為對于古詩詞她是“自學成才”。奶奶在她1歲時教她認字,2歲多開始教她讀詩,小學五年級時,一本《唐詩三百首》幾乎滾瓜爛熟。”
這就是00后們對古詩詞的熱愛,不帶任何功利的由衷喜愛!而這種喜愛,最為難得。
今天,我們同樣把這句話獻給在夏令營誦讀古詩詞的孩子們,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!
很多家長都會想問:
1.孩子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詩詞,有什么用?
一個人的氣質里,藏著她讀過的書。
我們培養孩子懂得欣賞文化之美,欣賞語言之美,欣賞情感表達的韻律之美;
培養一個人的優雅談吐,一個人的得體舉止,一個人能詩意地生活在自己所熱愛的土地上,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?
2.孩子不懂古詩詞表達的含義,為什么還要讀詩呢?
年紀小的孩童對于古詩詞大多是一知半解,可別說是小孩子了,詩中所承載的是詩人一輩子的人生閱歷,就算是我們大人們也不一定能完全感受到詩人作詩的那般心境。
可又如何呢?
知乎網友slivan說的特別好:
當有一天,孩子們在春天看到芳草叢生,突然才明白,什么是“淺草才能沒馬蹄”;
夏天池中荷葉翻起層層碧波,知道了什么是“接天蓮葉無窮碧”;
秋天滿地落葉,涼風驟起,知道了什么是“草木搖落露為霜”;
冬天萬里雪飄,寒風凜冽,明白了什么是“寒櫻枝白是狂花”。
當下的不理解卻能化為心中的沉淀,當有一天你遇到相似的情景是,這種“共情感”有多么彌足珍貴。
把古人當成朋友,體會著他們的體會,感受著他們的感受,共情著他們的共情,似乎我們才慢慢對人生有新的感悟。
當然我最為贊嘆的是,古詩詞永遠能給我的生活帶來啟迪:“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。”不是教會我們要時刻堅定自己內心嗎?
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不正是告訴我們一身浩然正氣最是難得,最是我們應當推崇的嗎?
最后再分享一句詩詞:
花開堪折直須折,莫待無花空折枝。
愿這句話能永遠藏進孩子們的心底里,愿我們都在最好的時光里惜取少年時,做生活的有心人,用心品味生活點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