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八大民族傳統節日:春節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陽和冬至之一,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每年這個時候,春暖花開,天晴萬里,大自然處處生機勃勃,正是外出踏青、游玩的好時節。
清明節的由來
清明節,又稱踏青節、行清節、三月節、祭祖節、寒食節,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。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,既是自然節氣點,也是傳統節日。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“墓祭”之禮,后來民間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掃墓,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。本來,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,到了唐朝,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。
清明節的習俗
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,除了講究禁火、掃墓,還有踏青、蕩秋千、蹴鞠、打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。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,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,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,以鍛煉身體。因此,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,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,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。
放假通知
經國務院通知及國家節假日放假規定,現將2019年清明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。
放假時間:2019年4月5日至7日,共休三天。
回園時間:2019年4月8號(星期一)正常上課。
溫馨提示
為了讓您的孩子度過一個平安、充實、愉快的假期,請家長仔細閱讀以下信息,增強自我保護意識,保護人身安全。
1、 文明祭祀:有帶孩子掃墓的時候要教育孩子們不要嬉戲打鬧,要尊重和沉著,教孩子祭拜禮儀等。同時注意火宅防范,盡量不燒紙錢,錫箔,倡導使用植樹、獻花、花圈等文明祭祀方式悼念先人。
2、 人身安全:清明節外出車來車往,家長要教育幼兒遵守交通規則,走路要走人行道,靠右行,家長以身作則,讓孩子從小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
3、 飲食健康:清明節放假期間注意飲食健康和衛生,在外游玩期間不食用生水,要吃熟食等。
4、 安全教育:清明節踏青春游的時候注意照看孩子,不要讓孩子單獨一個人出門玩耍,做好安全教育工作,教育孩子遇到陌生人該怎么做
5、 疾病預防:春季是幼兒“手足口病”高發期間,告知家長在假期中別帶孩子到人群密集、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去,教孩子在家運用正確的洗手姿勢進行勤洗手、養成多喝水的良好習慣。
6、 作息安排:清明節小長假,家長要教育孩子按時起居,早睡早起,適當加強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,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和時間,這樣在后面上幼兒園才不會適應不過來哦!
關于清明節為何要回鄉掃墓,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!-摘自人民日報
我是誰,從哪來,到哪去?這是哲學的三大終極之問。
從哪來?靜立塋冢默然,你便會追尋到這個答案。
你來自父母,父母來自祖父母,祖祖輩輩,總會有根,總歸有源。
開枝散葉。枝再繁,葉再茂,扎向大地的根,只有一處。
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,是我們的來處。父母在,人生尚有來處;父母去,人生只剩歸途。
這樣的季節,總會牽動幾許思念、幾許哀愁。你會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、很多事,可能也只是幾聲離別時的切切蟲鳴,一縷農家黃昏的裊裊炊煙,半點夜深幽夢里的婉然音容。
生者尋根,葉落歸根。有人煙處,必有血脈傳承。難怪有人說,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!
在國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青田總商會前會長姜文耀,每年清明,不遠萬里,漂洋過海,攜家眷回鄉掃墓。他說:“我們這一代華僑,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最深,我們是從這里走出去的,不能忘本!”
國學大師季羨林6歲離家求學,90高齡還回鄉掃墓,撲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墳墓前,不住磕頭。回京后,他寫下長達2.4萬字的《故鄉行》,說:“娘啊,這恐怕是你兒子最后一次來給您掃墓了,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!”
青年散文家林蕭坦言:“爺爺今年八十多歲了,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幾年了。每當想起爺爺撐著一根拐杖、提著竹籃獨自行走在荒野之間,他佝僂著腰身在墳頭上扯雜草的情形,我的眼淚不由簌簌而下。”
前幾天,90高齡的新疆老人趙寶學坐著輪椅去給父母掃墓,“我今年九十歲啦,歲月不饒人,也不知道還能再來幾次,來一次就少一次了”,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,低聲說:“爸媽,兒子來看你們了。”
慎終追遠、歸宗溯祖,是族譜上一頁頁一排排泛黃陌生的名字;再遠,是華夏民族、是堯舜禹,是元謀人、是山頂洞人,是非洲大陸幾只古老的猿猴,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塊隕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。
到哪里去?
靜立塋冢默然,你同樣會得到答案。草長鶯飛,清明有雨。萬物靈長,有生有死。
唐伯虎《桃花庵歌》“世人笑我太瘋癲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不見五陵豪杰墓,無花無酒鋤作田”,紅樓夢《好了歌》也唱:“古今將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沒了”。
不管是誰,多么偉大,這世間終將忘記你的存在,“風雨梨花寒食過,幾家墳上子孫來?”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,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!”
這樣一想,很多事自可淡然、豁然、悠然、樂然、坦然。
清明時節,教我做人。清潔、清廉、清凈,無非一個清白;明事、明禮、明法,無非一個明白!清白明白之人,自有清風拂面滌心,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。
紅塵滾滾、功名利祿,如果你過于執著、拿不起放不下,為權、為錢、為名、為情黯然神傷,不妨清明時分去掃墓。
那里,自有另一種答案,讓你心如止水、超然物外!清爽做人,清白做事,足矣!豈能事事如意,但求無愧于心!
我是誰?
當你明白了“從哪來、到哪去”,“我是誰”似已豁然開朗!
花開花落,云卷云舒。你是人子(女),你是人父(母),你是人夫(妻),你是華夏血脈,你是人類赤子。
難怪有人說,清明祭祖,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。
來到這世間,你安身立命,擁有自己的角色,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緣分,“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”;漂泊在外,記得常回家看看,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”;要珍惜夫妻之情,“君埋泉下泥銷骨,我寄人間雪滿頭”;要珍惜身體、時光和朋友,惜緣惜福,知敬畏懂感恩,“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!”
清明是責任、是感恩,是哀思、是心靜,是思接千載、神游萬仞,是傳承、是教育。清明,更像一種精神。
我有一個同事,每年清明回鄉,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小孩。祭祖之時,全家人肅然默立,他會將早已寫好的祭詞朗聲誦讀。那一刻,天地和時間同時靜止,小孩竟也沉默。
他說,這種難得的經歷,讓小孩慢慢知曉了血脈的延續,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,體味了責任、禮儀和感恩,這比言傳一百遍更有效。潛移默化、身體力行之中,小小年紀的他,深深領會了“百善孝為先”的道理!
因小見大,由此及彼。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,兩岸三地非要去黃帝陵,人民群眾要去烈士陵園的原因吧!家國情懷,也寄寓于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。
沒有誰是一個孤島。當你將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系中時,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!
有人說,清明是一種迷信舊俗,我不贊同;有人說,清明是一種浪費形式,我不贊同;有人說,距離太遠,干脆在網上團購300-500元一次的掃墓服務,我不贊同。
很多人,瑣務纏身,無法返鄉。但請記住,如果有條件了,即便人在天涯鬢已斑,也定要多回鄉掃墓,回一次少一次!實在沒條件,心底亦可過清明,畢竟,裝在心里勝過一切。
耳畔不由得又響起達伯的話:“人這一輩子,只有站在這里,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,將向何處!”
梨花風起正清明。今年你回鄉掃墓了嗎?和你同行的是誰?你又在思念誰?